劳动仲裁中最常见的5种经济赔偿
劳动纠纷属于民事纠纷,一般不涉及刑事责任,司法实践中因劳动用工引发刑事责任的情形有:重大安全事故罪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、强迫劳动罪、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、拒不执行判决/裁定罪等。
以上情形直接负责人将面临刑事处罚,同时对单位判处罚金,这些情形并不常见,劳动用工纠纷更多的是经济赔偿。

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常见的5种经济赔偿:
1. 经济补偿金
适用场景:
当用人单位因自身原因或法定情形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需支付,例如:
企业经济性裁员
劳动合同到期后单位拒绝续签
劳动者因单位拖欠工资、未缴社保等过错“被迫离职”
员工因能力不足被合法解雇
计算标准:
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,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(以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基数),不满半年按0.5个月计算,满半年不满1年按1个月计算。
2. 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
核心规则:
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需从第2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,最长支付11个月。
以下情形同样适用:
劳动合同到期后继续用工但未续签
因单位过失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遗失
应签无固定期限合同却未签订
举证责任:劳动者只需证明劳动关系存在,若单位无法提供有效合同或证明责任在劳动者,则须赔偿差额。
3. 违法解除赔偿金
法律后果:
用人单位无合法依据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,需按经济补偿金标准的2倍支付赔偿金。
典型违法情形:
试用期无具体理由辞退员工
以“严重违纪”为由解雇,但规章制度未公示或内容违法
解除依据的事实证据不足(如考勤记录缺失、处罚程序违规)
4. 加班工资
法定支付标准:
工作日加班:≥150%工资(如晚上加班3小时)
休息日加班且未补休:≥200%工资(如周末加班)
法定节假日加班:≥300%工资(如春节、国庆加班)
维权要点:
加班事实需有证据(如考勤记录、工作沟通记录)
长期未支付加班费可视为“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”,劳动者可主动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。
5. 社保待遇赔偿
用人单位法定义务:
必须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、失业保险、生育保险。
赔偿触发条件:
因单位未缴/少缴社保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,例如:
工伤后无法申领伤残补助金
患病时医疗费用无法报销
生育后无法领取津贴
失业期间失去失业保障
退休后养老金待遇降低
索赔方式: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实际损失金额。